前一篇 調配精油得有化學能力 老實說、我個人覺得寫得還不夠…順~ 我自己的讀書學習慢慢開始習慣用”讀完後整理成PPT“的方式,除了訓練自己的簡報製作與腦海中的認知學習資料整合之外,更重要的關鍵是”如果我能有條有理的說得出來,我想我才是真正學懂了“這樣的心情去看待一個我自己不熟悉的領域,而”精油化學“就是一個我想挑戰的”知識“了!
這一篇的主題是”精油的名稱“或者更好的說法是”萃取精油的植物對象名稱“! 這個”名字“問題! 那麼、為何我要這樣具邏輯性歸類整理這玩意呢~ 背後理由其實很簡單、沒有系統化的方式釐清楚化學成分,當你再加上植物的品種、學名這部分資訊,你會發現整個一團亂啊~~~ 別說化學名詞台灣各單位不統一了~ 連植物名稱、怎麼叫他全世界都還有點亂七八糟的~ 而當你想真的好好來研究精油的這世界、首先就需要先來重新認識植物科屬這當學生時上過課、但幾乎都完全忘記的這鬼玩意了啊~
別說不同品牌的產品稱呼不一樣,連相同品牌之下的商品都有兩種以上的相同產品,像這個我買的美國NOW品牌的精油,就有 真正薰衣草 和 穗花薰衣草 兩種植物,什麼真正薰衣草啦~ 難不成還有賣假的薰衣草嗎? 你們搞得我好亂啊!!!!?? 這一切~ 一定都是阿共的陰毛!!! 不、是商業背後的操作陰謀啦!!!
為何我要說這是”商業操作“背後搞鬼呢~ 因為其他廠牌還常常能看到 高地薰衣草、頭狀薰衣草 和 醒目薰衣草 !? 這啥? 難不成還有”不醒目的隱藏薰衣草” 啦!!! (翻桌)
你說、你叫一般剛接觸的精油購買者該怎麼去判斷? 怎麼區分呢?
想要真的能好好搞懂這”背後的意義“還有商業操作後”自己能看得清楚“,首先、是先來了解這些”名稱“混亂的問題吧! 在學術研究上、植物與生物的主要稱呼是”學名“,而不是我們常常掛嘴上的那些”通俗名稱“,而學名的產生,源自瑞典自然學家卡爾·林奈,林奈因為經歷大航海時代新物種的發現,而感到俗名容易混淆,很可能兩個科學家發現的物種是相同的,卻不是同一個名稱,因此他在1753年發表《植物種志 Species Plantarum 》,將所有生物都採用雙名法命名,也就是:
屬名(名詞)+ 種名(形容詞)= 學名
例如剛剛那 真正薰衣草:英文名True Lavender 拉丁文名Lavandula angustifolia
其中Lavandula 代表薰衣草屬,也就是薰衣草家族,從拉丁字根Lavare而來,這個俗名還又被稱為 狹葉薰衣草、真薰衣草、英國薰衣草,這麼多的名稱都指同一個植物。
另一個 穗花薰衣草:英文名Spike Lavender 拉丁文名Lavandula latifolia 又被稱為 寬葉薰衣草、穗薰衣草,並且由於植物原料價格較為便宜,商業廣泛用在香皂、洗髮精等清潔用品,並且和我們認知薰衣草是安眠、穩定的特性不同,反倒偏情緒振奮而非安眠放鬆! 至於為何原因~ 等等下面文章我繼續告訴你了~
還有這個 醒目薰衣草:英文名Lavandin 拉丁文名Lavandula flagrans / Lavandula hybrida / Lavandula intermedia 又被稱為大薰衣草。這個品種是由真正薰衣草與穗花薰衣草雜交而成,生存力比較強,較不容易生病,氣味較為刺激帶點樟腦味。
另外這個 高地薰衣草:拉丁文名Lavandula dentata / Fringed lavender 還有這 French Lavender 稱呼! 又被稱為 法國薰衣草、齒葉薰衣草。同時、我還找到中文出現的這 頭狀薰衣草:拉丁文名Lavandula stoechas / Spanish lavender / 他也會被叫做 French Lavender 法國薰衣草 !!? 好亂啊!! 但感覺上這應該和高地薰衣草類似、只是某種變種的版本吧~ 因為~ 薰衣草居然有 近40種不同的品種啊!! 我的老天鵝~
而為何只有 Lavandula angustifolia 這個品種被稱為”真正薰衣草“呢? 這也太吃人家豆腐了吧~ 目前我找到看來比較可信的說法是這樣的~
薰衣草的這個字詞 Lavandula angustifolia,據說 angustifolia拉丁文意思為狹葉、網路還可找到的Lavandula officinali,officinali義大利文的意思是藥用的,還有這個 Lavandula vera也是描述薰衣草,vera冰島文的意思是真的(為何用據說、因為我用google翻譯一些字詞根本找不到翻譯、字根的部分我也不懂拉丁文這類語言發展,只能根據權威性較高的網站說法為主要參考根據了)。
再據說啊~ 林奈在整理學名的時候,真正薰衣草這種植物被交了三份報告,後來林奈才發現這三個所指的都是同一種薰衣草,但是Lavandula angustifolia這個學名被定義的時間最早,因此現在精油多以此做為主要學名、被傳稱為真正薰衣草了。
學名可以說是一個植物的「真名」!
另外、我整理這看的頭疼的植物稱呼資料時,光查找英文名稱還讓我產生一個奇特的疑惑,你可以用 Lavender 和 Lavendar 都能找到被歸類為 薰衣草 這植物稱呼上,但英文的 der 和 dar 怎麼都有呢? 到底差異在哪? 如果有朋友知道可不可以在這篇留言處分享一下,這讓我有奇特的疑惑啊~~~
光看中文翻譯的各種奇奇怪怪的名稱、還得加上植物學名一起判斷、然後你再做功用歸類、你想想該用怎麼樣的方式去學習調配呢?根本是看著一堆可能有錯誤的前人資訊套用調製配方吧! 而哪種精油適合哪種的搭配,評經驗? 靠運氣? 這根本很不科學吧! 難怪這東西一直只能當”鄉土療法“、”田野傳說“、上不了臺面成為真正有用的一門專業,單純就是靠著”商業操弄“的型式在那經營著,遇到有良心的算你好運、遇到直銷型的銷售模式、又碰到只想靠他賺錢的! 不就你倒楣!! 靠~
更別說自以為上了甚麼課程、跟了甚麼大師、考了甚麼認證的芳療師們,你真的學到什麼科學化的有用資訊嗎? 還是自以為有用其實只是被商業操作後的”賺錢工具“呢?
我話說重了~ 只是越看越多、我越生氣!! 真不喜歡這種不科學但又包裝成一門科學的商業模式啊!
為何我這麼生氣的說他呢? 我找到這篇小論文資料,以氣相層析質譜儀GC/MS檢測薰衣草精油之化學組成,藉由分析整理歸納可得知薰衣草精油中含有三大主成份,分別為沈香醇、乙酸沈香酯與桉葉醇。
這篇小論文將市面上買的到的幾個品牌用專業儀器測量之後,發現到成分差異其實很大!接下來我再用前一篇文章中提過的”官能基“帶出物理特性與理療特性資料整理給你看,你會更清楚為何明白品種對於精油學習有多重要了喔!
參考資料來源:
以四種指標成分辨識市售之五種薰衣草品種精油 (PDF下載)
弘光科技大學 化妝品應用系暨化妝品科技研究所 作者:陳雅筑、黃秋菁、陳佳惠
樟腦 Camphor
化學元素的中英文名稱整理
乙酸沈香酯 /乙酸沉香酯 Linalyl acetate
α-蒎烯 α-Pinene
萜品烯4醇 Terpinen-4-ol
沈香醇 Linalool
桉葉醇 Eucalyptol
其他我的文章撰寫參考連結資料:
植物科屬 百度百科資料 看了頭皮會發麻的複雜
薰衣草屬(學名:Lavandula)是唇形科的一個屬 wiki百科
狹葉薰衣草(學名:Lavandula angustifolia)wiki百科
Lavandula dentata wiki百科
Lavandula stoechas wiki百科
Lavandula flagrans wiki百科
穗花薰衣草:英文名Spike Lavender 拉丁文名Lavandula latifolia 其中比例較高的 酮類含量 樟腦 Camphor 他就偏”振作情緒” 這部分!
真正薰衣草:英文名True Lavender 拉丁文名Lavandula angustifolia 比例較高的 酯類 、乙酸沈香酯 /乙酸沉香酯 Linalyl acetate 這個化合物屬”舒緩神經系統“有安撫功能。
穗花薰衣草:英文名Spike Lavender 拉丁文名Lavandula latifolia 另一個單萜烯類的化合物 α-蒎烯 α-Pinene 也具有 “強化精神” 的屬性。
真正薰衣草:英文名True Lavender 拉丁文名Lavandula angustifolia 他的單萜烯醇類 化合物 萜品烯4醇 Terpinen-4-ol 則具有 帶”溫和感“的 “提振情緒” 屬性。
真正薰衣草:英文名True Lavender 拉丁文名Lavandula angustifolia 精油的成分中以 沈香醇 和 乙酸沈香酯 還有萜品烯4醇 比例較高,屬於安眠放鬆、舒壓用屬性。
穗花薰衣草:英文名Spike Lavender 拉丁文名Lavandula latifolia 又被稱為 寬葉薰衣草、穗薰衣草 樟腦 含量多其次為 α-蒎烯,香味較刺激、不具安眠反倒有提神振作功用。
這下、你知道如果用錯”薰衣草“功效差很多、該睡睡不著、不該睡卻又昏昏欲睡 的原因為何了吧~~ 這樣、你知道為何上一篇我努力想搞懂”官能基“背後的真正理由又是為什麼吧~ 我可不是要搞出名詞讓你覺得好棒棒、而是想搞通精油化學、這一個大魔王不打贏他不行的啊!!!
而把這 化學合成物 搞得懂~ 嘿嘿嘿~ 未來你還能從這 荷爾蒙/費洛蒙/信息素 這一塊下手喔! 精油原本就是植物天生的吸引或是防禦用元素,他和人類生物型背後有同樣的隱藏操控元素,透過精油讓人們更團結、會議討論有凝聚力、或是個人的”性吸引力”提高! 是不是你看到一些我未來看到有趣的地方了呢? 這部分、未來有機會再來和大家聊了啊~ 繼續先打好基本功夫吧!!
接下來再聊一下”精油萃取“這部分我收集的資料吧~ 了解精油怎麼來的、會對”價格“的判定有些幫助,也對技術上有些認識,還有近年流行”自己做精油萃取“好還是不好有基礎的認識了~
目前精油 Essential oil 常見的六大萃取方法
蒸餾法 Steam Distillation
大部分的精油是由此方法萃取的。現代人用高壓蒸氣的方式,將花朵或果實等放在一個真空容器中,使精油得以蒸發,當含有植物油的蒸氣經過冷卻系統時,精油的成份就可以輕易地與水分開。如薰衣草、尤加利、茶樹、天竺葵、保加利亞玫瑰、薄荷等。
壓榨法/冷壓法 Expression/Cold Pressed
此種方法多用於柑橘類精油,因為精油多包含在這些植物的果皮中,萃取方式是在壓碎果皮過種中加水,收集汁液後,經離心機將精油分離出來、如佛手柑、檸檬、葡萄柚、橘等。
油脂分離法/脂吸法 Enfleurage
以油脂吸收植物香氣較佳的部分,再經溶劑處理,並以機器攪拌,待溶劑蒸發後,留下的便是芳香精油,這也是少數香水原料萃取個人較多採用的形式。
這種方法常用於提取量較少且難提取得的花朵類精油,如玫瑰、茉莉、橙花。
浸泡法/浸漬法 Maceration
將花朵泡在熱油中分解精油出來,再用過濾法萃取出來即可。
如金盞花、胡蘿蔔,目前個人的萃取方式多半也都是採取這個方式。
溶劑萃取法 Solvent Extraction
利用溶劑反覆淋在欲萃取的植物上,再將含有香精油的溶劑分離解析,以低溫蒸餾即可得到精油、這是最新的萃取方式,可用來取代油脂萃取法。
二氧化碳萃取法 CO2 Extraction
二氧化碳抽出法比蒸餾法及溶劑抽出法能取得更多及更好的精油,不過這方法所用的儀器十分昂貴,而這方法還未算十分普及,產出的精油價格也非常高昂。
以上資料參考來源:
Making Essential Oils: Distillation, Cold-Press Extraction and Solvent Extraction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ESSENTIAL OIL EXTRACTION METHODS
稍微搞懂一下萃取法的原因其實很重要!! 因為~ 萃取法不同得到的化合物差異性也極大啊!! 瞧~ 橙花精油 透過 蒸餾法 萃取的化合物元素 以醇類的比例最高 近66%,酯類的佔比卻只有10%
但 橙花精油 透過 脂吸法 萃取的化合物元素 卻變成酯類占了90%以上,並且其中還會有已酸二辛酯 這個東西!? (我個人覺得這會不會是加入的吸附油脂造成的、但因為資料來自教科書上、這… 應該可信度高吧?!) 但基本上已官能基特性來看,光是萃取方式就能讓這精油成為完全不一樣的特性與屬性了! 這、嚴重影響你挑選精油的判斷參考啊!!!
其他參考資料:
已二酸二辛酯 百度百科資料
最後、還是要提醒大家、千萬要記得啊! 並不是純天然的東西就一定安全,有些純天然東西裡面的成分更加複雜,也更危險。
比如苦杏仁、肉桂、樟樹、艾草等 精油有些可能不適用於芳療的,其中有些可能會使人上癮,有的有毒性,還有的可能導致流產。
還有千萬不要”口服”!! 千 萬不要信那些人、你看了我寫的幾篇精油化學還不認清這是個聽來簡單卻有太多看不到的風險在裏頭隱藏著,別跟命運賭博啊~ 知道嗎?
我喜歡精油這東西,但還是要以”科學”的精神去利用他,並且、這條”學習”與”嘗試”的路還遠的呢~ 我是越學習、越來越覺得這巷子還深的”狠”啊~~